第一百八十一章 出则同舆-《三国之襄武大帝》
第(2/3)页
你刘备借车给别人,以此博名,没关系,我刘和用千里马给你拉车,看看谁得到的美名更大。
刘和脸上带笑,似对刘备的这桩义举极为满意,而心中则在想道:“玄德啊玄德,还真是给你个机会,你就能灿烂啊!可是?!......显得我太小家子气了?”
但是心里还有点不可避免地浮起了对刘备的惺惺相惜之感,这件事要换了他去办,他也会像刘备这样干,因为东汉的社会风气如此。袁家的先祖袁安,就是靠“袁安卧雪”开创袁家四世三公的基业。
有一年冬天,纷纷扬扬的大雪一连下了十余天,地上积雪有一丈多厚,封路堵门。洛阳令到州里巡视灾情,访贫问苦,雪中送炭。见家家户户都扫雪开路,出门谋食。来到袁安家门口,大雪封门,无路可通,洛阳令以为袁安已经冻馁而死,便命人凿冰除雪,破门而入,但见袁安偃卧在床,奄奄一息。洛阳令扶起袁安,问他为什么不出门乞食,袁安答道:“大雪天人人皆又饿又冻,我不应该再去干扰别人!”洛阳令嘉许他的品德,举他为孝廉。
并又在汉章帝的建初年间出任河南尹,在职十年,政尚慈爱,被朝廷誉为“孙宝行秋霜之诛,袁安留冬日之爱“,并且自此扶摇直上,成为了汉室的社稷之臣。
不过,当两天后给刘备送车的吏员回来,又带回了一件有关刘备的消息后,饶是刘和放开了心扉,闻之却也不由地对刘备顿生出“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变化龙”之叹。
却是刘备行县到了下洛县,查出一个吏员贪浊,将欲治罪,又查出这个吏员贪浊并非是为了自身的贪欲,而是为了能给他母亲供奉好的衣食,刘备因之和赵昶商议,认为:“贪赃虽罪,缘为孝故,罪虽不可宥,其情却可恕”,因而改变了先前治此吏之罪的决定,不仅没有治他的罪,还尽取随行携带的钱财,付与此吏。
刘备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道:“君孝母,此私情也,我今奉檄行县,此公事也,本不该因君之私情而坏郡中两府之公义,可如今乌桓新破,郡多奸猾,为敦厚风俗,这次就饶恕了你,如再有下次,必不能免。君日后如有所需,可赴将军府见我,我虽无丰财,亦必倾力助之。”
这番话说得有情有理,恕免这个吏员的罪不是因为这个吏员孝顺母亲,毕竟孝顺虽是美德,可只是私人的感情,不能因此坏掉公事,之所以饶恕这个吏员的贪赃之罪是因为现而今乌桓鲜卑入侵刚被平定,地方多有盗贼,道德沦丧,为了敦厚风俗,使百姓重新知道礼义荣耻,所以才因为他的孝顺而恕免了他的罪过,但如果再有下一次,那就一定要罚之不饶了。
这个吏员感动地涕泪横流,当天就辞了吏职,奉着老母回家去了。
刘和扪心自问,这件事要换了是他,他会怎么做?
刘备尽取钱财,给这个吏员,让他奉养老母,刘和也会这么做,但刘和不会把钱财给这个吏员,而是会直接送到他的家中,至于这个吏员,刘和绝不会饶恕他的罪过,该怎么治罪就怎么治罪。与刘备相比,刘备更多的是用儒家之术来定案断罪,刘和则更多地是依循法家之道。
刘备借车给士子,刘和送千里马给他驾辕,那么刘备饶免这个贪赃的吏员,刘和又该如何拆招应对,以不使刘备专得美名于前?
他细细思忖,手书檄文一道,召来公孙度,把这件事告诉与他,对他道:“我大汉以孝治天下,如此孝悌之人,怎可埋没于乡野?所谓‘知耻近乎勇’。此吏恸哭辞职,是已知耻矣。孝而知耻,可以用之清厉风俗。你拿着我写的这道檄文马上出城,待追上玄德后,把我的意思告诉他,他如赞同,你就亲持此檄去下洛县府,叫下洛县尉辟除此吏,重再用之……辟除此吏的时候,你要跟着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