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4章-《1627崛起南海》


    第(2/3)页

    稍后又有卫兵进来报告,大明驻金州特使岳永寿求见。钱天敦摸不准对方来意,略一思忖,还是让卫兵去传他进来。这岳永寿被派驻金州这段时期,都是陈一鑫在这边主事,所以以前也都是陈一鑫在与其打交道,钱天敦也是这次回到金州暂代主官之职才见了岳永寿一两次,说不上有什么交情。不过钱天敦大致能够想到,这岳永寿来拜访自己的原因多半是跟此次多国会晤有关。

    钱天敦的预感没错,岳永寿的来意的确是跟这次的会谈有关,而且他带来了一个海汉等待已久的消息——大明将派出官员参与这次的会谈,不日便将抵达金州。

    “岳大人,我没理解错的话,你是说贵国会直接参与这次会谈,而不只是作壁上观,对吧?”钱天敦听完对方道明来意之后,还再次确认了一下自己的理解无误。

    岳永寿连连点头道:“正是如此。此次会谈事关本国利益,朝廷又岂会作壁上观,理应派人参与才是。而且建奴狡诈成性,朝廷担心他们又会对贵国耍花样,所以特地派员参与,以当面戳破其阴谋!”

    岳永寿说得是振振有词,但在此之前,大明官方的态度却十分模糊,岳永寿也从未对多国会谈一事做过任何明确的表态。毕竟与满清坐下来会谈,这事说得好听叫谈判磋商,说得不好听就是寻求议和,这对一向以“不议和”作为外交纲领的大明来说自然不太能接受。

    好在此次主动提出会谈的其实是满清,而安排具体事宜的则是海汉,大明不过是受到海汉邀请的第三方而已。这既然不是大明主导的会谈,那朝廷也就不用承担“议和”的骂名了。

    当然大明也还是可以拒绝参加这样的会谈,但问题是满清与海汉的停战和谈必然涉及到大明的利益,如果摆架子不参与,那最终只会落得个被动的处境。哪怕海汉不会与满清同流合污,一同出兵攻打大明,只要在金州偃旗息鼓,让满清得以集中兵力南侵,就足够让大明喝一壶了。

    这中间的门道和利害关系,岳永寿其实从收到会谈消息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但以他的身份,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会谈,事后都有可能会翻船,所以他干脆就保持缄默不表态,只将此事按海汉人的要求传回京城,交由朝廷作出决定。如今既然朝廷决意要派人参与会谈,那就说明了上面所担心的事情与岳永寿应该是一致的,他这个时候再出来表态,也就不用再担心会选错边了。

    钱天敦岂会看不穿岳永寿打的这小算盘,心里也是暗暗好笑,不过表面上还是得表示赞同:“岳大人言之有理,要论跟满清打交道的经验,那的确还是贵国更丰富一些。我想再请问一下,贵国这次是要派哪位大人来金州主持会谈?”

    岳永寿应道:“此次代表朝廷来金州的,是当今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杨嗣昌杨大人。”

    钱天敦点点头应道:“原来如此,那我就在金州恭候杨大人了。岳大人,回头我调几辆马车给你,方便你安排迎接使团。”

    岳永寿连忙谢过钱天敦,喜滋滋地告辞离开了。海汉跟满清在金州和谈,处境最难受的当然要数他这个大明特使,既不能参与会谈,又不能出面干涉,只能在一旁干着急。但大明使团一到,一切事宜由钦差大人负责,他也就不用再被架在火上烤了,总算是暂时摆脱了困境。

    钱天敦在陶东来抵达南关岭大营的第一时间向他分享了这个好消息,而陶东来的反应也颇为高兴,只有大明正式参与进来,海汉才能充分利用局势来向大明施压,以索取更多的好处。目前唯一的悬念,就是这位杨大人的能力究竟如何,是否能够在如此微妙的国际形势中为大明争取到一个理想的结果。

    “按照史料的记载,这个杨嗣昌可是个老滑头,非常善于逢迎上意,甩锅下属,排挤同侪和竞争对手。陕西巡抚孙传庭,就是被他在崇祯面前打小报告给弄得丢官去职下大牢的。还有兵部侍郎卢象升,眼瞅着要顶了他的兵部尚书位子,这次就被他故意塞到正面战场跟清军死拼,完了还把战败的责任也顺便栽到卢象升头上。这样老辣的人物,可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海汉情报部门之前分析最有可能代表大明出席会谈的人选便是杨嗣昌,所以陶东来对此也是做了不少功课,谈及杨嗣昌的事迹也是头头是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