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并州牧,右将军,汾阳侯。-《我在三国建座城》


    第(1/3)页

    公元189年,汉中平六年,四月。

    就在苏木在自己治下的并州北部郡县忙着春耕的时候。

    汉灵帝也是按照历史上的时间点驾崩于洛阳的皇宫内。

    后面的事情也都是按照历史的进程在缓慢的推进着。

    汉中平六年,四月。

    汉灵帝因病身死,皇子刘辩按诏即位,是为少帝。

    少帝时年十四,其生母何皇后被尊为皇太后,临朝听政。

    何太后以其兄大将军何进与太傅袁隗共参录尚书事,执掌朝政,形成外戚何氏专权之局。

    汉中平六年,七月,大将军何进从中军校尉袁绍之议,欲尽诛宦官,太后不听。

    袁绍又建议何进召四方猛将豪杰进京,以胁迫太后同意。

    何进采纳了袁绍这个带有私心的建议,于是召前将军董卓进京。

    汉中平六年,八月,张让等宦官先发制人,矫何太后诏召何进入宫,立即将其杀掉。

    何进部将吴匡等在宫门外闻听何进被杀,遂与虎贲中郎将袁术等破宫门而入。

    又纵火,火烧南宫宫门。袁绍亦引兵入宫,杀宦官赵忠等。

    张让、段珪等劫持少帝,太后及陈留王刘协仓皇出逃。

    袁绍等关闭宫门,大杀宦官,死者二千余人。

    东汉以来猖獗近百年的宦官集团遂告复灭。

    若是事情完全按照袁氏兄弟袁术、袁绍的谋划来看。

    公元189年,汉中平六年汉灵帝驾崩之后。

    只要没有董卓这个意外,最终获利最大的无疑是大汉士族阶层。

    而汝南袁氏作为大汉士族阶层执牛耳者,又是掌控天下的不二人选。

    只是无论是士族阶层还是汝南袁氏没有预料到的一个变数此时已经是来到了洛阳城外。

    八月,皇宫大乱,宦官张让劫持少帝出逃。

    董卓远见洛阳火起,带兵疾进,路上闻知少帝在北芒山附近。

    遂引兵前去迎接,于是寻着少帝,保护少帝安全回宫。

    董卓携兵进京后,将何进及其弟车骑将军何苗所统部众皆据为己有。

    受何进征召入京的董卓,此时靠着自己麾下的西凉兵接收了何氏兄弟的军事遗产。

    成为了能左右洛阳皇城内政治局势的一股力量。

    只是这股力量还有一个对手,让董卓没有办法完全的放开手脚。

    这个对手就是同样被征召入京的并州刺史丁原。

    此时丁原已是被何进任命为执金吾了。

    丁原手底下也有着从并州征召的精兵。

    这一日,董卓站在院中望着院内的一洼池塘怔怔的出神。

    而李儒则是手握着一卷竹简来到了丁原的身后。

    “董公,可是有心事?”

    “昨日在酒宴之上,那丁建阳竟敢当着群臣的面掀桌落了老夫的脸面,丝毫不将老夫放在眼中……可气可恨……”

    李儒刚要答话,董卓又继续盯着那一洼池塘恨恨的说道。

    “若不是因为那丁建阳身旁有一并州小儿护卫,昨日里老夫就想当庭将他斩杀,用以震慑朝中不服老夫的宵小……对了,孝儒,你今日前来可是探明了那并州小儿的身份?”

    董卓说着话也是转身有些期待的望着李儒和李儒手中的竹简。

    “董公料事如神也,正是,那并州小儿姓童名罗,乃是那丁建阳在并州所募之兵,这童罗乃是并州五原人,麾下有魏续、宋宪、侯成等健将领着一支训练有素的并州兵单独成营在丁建阳军中,据说他们这支并州兵曾是那雁门郡郡守苏伯仁所练之兵,最后被丁建阳夺了去……”

    雁门郡郡守苏伯仁所练之兵这句话也是引起了董卓的兴趣。

    董卓久在军旅,对于士卒的精锐程度有着自己的准确认知。

    若不是因为丁原麾下有着童罗带着的那样一支精锐的士卒。

    他早就与那丁原丁建阳在洛阳城外交战了。

    “哦?并州也有人能练出此等强军么?那苏伯仁是何人?”

    “那苏伯仁是赵郡苏氏子弟,因为战乱带着一支族人流落到雁门郡马邑城外,然后靠着自己的战功从马邑城县令的位置上一步一步升官到了雁门郡太守的位子上……”

    李儒说着话也是有些敬佩的和董卓解释道。

    “前两年传说并州边塞有少年率领五百骑深入草原火烧王庭就是这苏伯仁的战功……”

    “竟然是他!果然是少年英雄啊!”

    董卓一直都是带兵的将领。

    他对于带着五百骑兵就敢深入到草原深处火烧鲜卑王庭这样的战功也是由衷的钦佩。

    董卓对于苏木的夸赞也仅仅是一瞬就被抛到了脑后。

    对于董卓来说,此时什么样的少年英雄都不如丁原麾下的那些并州兵有吸引力。

    “孝儒既然来此,可是有了应对那童罗并州兵的法子?”

    李儒闻言也是轻声笑着答道。

    “董公所料不差,某营中有一谋士李肃,乃是那童罗的同乡,我那日与他说起了童罗之事,他自告奋勇的想要去劝降那童罗转投明公……”

    “哦?那李肃可有把握?”

    “有,只是需要朝董公借几样物件……”

    “既然能得此大才,孝儒看上什么尽管拿去……”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