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择队标准-《NBA之最佳队友张志远》


    第(1/3)页

    现场领完奖,拍完照,回到更衣室还有一波庆祝。

    张志远也不知道哪个混蛋不停的往自己裤裆喷香槟,搞得小小张都醉了,白瞎了口袋里的那些电话号码。

    他隐约还记得,塞号码的人当中有几个美女。

    带着浓浓的醉意,张志远睡下了,    不过外界还没有消停。

    美国这边虽然是大晚上,但选择彻夜狂欢的人并不在少数。

    休斯顿的酒吧,夜店,俱乐部都人满为患。

    球迷之间不需要认识,只需知道对方是火箭球迷,便可一起干杯痛饮。

    只要说一句张志远打的好,或者姚明打的好,    就算是有了共同话题。

    此时的中国是大白天,    不过中国球迷的庆祝方式没有那么狂野,更多的是彼此在一起聊天,聊聊张志远和姚明有多牛逼。

    酒吧,这可是有钱人才去的了的地方。

    普通的学生球迷,能凑钱去下一趟馆子就算是比较隆重的庆祝方式了。

    当然,如果他们运气好,碰到老板是球迷,说不定还能免单。

    “恭喜我们著名篮球运动员张志远、姚明联手夺得nba总冠军,这是中国体育的骄傲。”

    “张哥和姚哥太帅了,他们是我的偶像。”

    “中国篮球走出世界,走向辉煌。”

    ......

    中国的明星艺人纷纷发动态,恭祝张志远和姚明取得的成就。

    篮球在世界上属于影响力前五的大运动,在中国更是稳居前二。能在篮球方面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属实振奋人心。

    有夸张者,更是直接把姚明和张志远称为民族英雄。

    虽然有些过,    但此时也没有人反对。

    次日,    张志远醒来。

    手机刚开机就响了起来,    里面还有几十条恭贺的短信。

    只要知道他号码的人,    几乎都发来了短信。

    “也许,这就是成名的代价吧。”

    张志远感慨。

    前世默默无名时,一个月恐怕都接不到一个电话。

    而现在,哪怕是他没有公布私人号码,电话依旧不断。

    如果公布了号码,那这个号码肯定就只能作废弃用。

    下午,火箭队的老板亚历山大和总经理摸雷就迫不及待地一起找上了他。

    他们把安排夺冠游行这个重要任务交给了其他人,因为续约张志远更加重要。

    虽然他们都知道张志远无意继续留在火箭队,但他们还是要努力去争取。

    张志远的价值有多大,亚历山大心里最清楚。

    他接手火箭队的时候,一度是nba里最穷的老板之一。

    但是得到姚明后,他的资产开始暴涨,如今在nba老板中已经属于中游。

    而在亚历山大看来,张志远的价值比姚明更大。

    因为张志远打球更华丽,也更会作秀,更有话题性。虽然脑子时不时会抽点风,干点匪夷所思的事。

    但在如此大的利益面前,这点风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张,我的英雄。”

    亚历山大非常热情,    摸雷则是有些尴尬和局促的跟在后面。

    在此之前他和张志远有过一次交谈,    那时候他不相信张志远能夺冠,    最后不欢而散。

    而现在,张志远居然真的率队夺冠了。

    这......

    三人坐下,闲扯了两句,随后立即进入了主题。

    “张,留下来吧,这里有那么多喜欢你的球迷,你是这座城市的英雄。如果你离开,球迷会很伤心的。在这里,你可以享受最高的待遇,顶薪,话语权,都ok。”

    亚历山大说。

    “可是我想要更多的冠军。”

    张志远说。

    “留在休斯顿一样可以夺冠呀,你和姚联手,夺冠不是很容易吗?”

    摸雷说。

    “我和姚都是中国人,你觉得联盟会允许以两个中国人为核心的球队一直夺冠?”

    张志远问道。

    他和姚明拿一次冠军,斯特恩肯定无所谓,还能扩大中国市场。

    可如果张志远和姚明一直夺冠,这可别说是斯特恩了,恐怕白宫都不会答应。

    这不是一件小事,他们两个中国人一直夺冠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美国民众的自信心,产生一种原来是中国人更厉害的感觉。

    体育竞技,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提升国民自信心。要不然运动员在奥运场上干嘛那么拼命,和和气气的来场友谊第一的比赛岂不更加和谐?

    别说是张志远和姚明搭档,就算是张志远一个人带队不停的夺冠,联盟恐怕都会搞小动作,硬捧本土球员。

    “这.....”

    摸雷和亚历山大一下子就愣住了,他们之前还真没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现在被张志远提醒,他们很快就理清了当中的关键。

    只不过,摸雷却选择了装傻:“张,你或许有些多虑了。亚历山大是火箭队的老板,我是火箭的经理,我们会维护火箭队的利益,联盟也不敢乱来的。”

    摸雷想的很简单,能留多久算多久,多留张志远一个赛季,就能多赚一个赛季的钱。至于张志远能不能再夺冠,这个他还真不在乎。

    张志远笑了笑,对摸雷的这种口头保证不屑一顾。

    “又或者,我们可以送走姚.....”

    摸雷话还没说完就被亚历山大制止了,这根本不可能,张志远不可能同意,而且也不合适。

    再者,姚明的价值也不会比张志远低多少,没必要。

    “等姚退役了,又或者等你荣誉拿够了,记得回来休斯顿,这里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永远欢迎你。”

    亚历山大说道。

    “好说好说。”

    张志远笑了笑,荣誉他是拿不够的,拿够了也就可以直接退役了。

    又坐了会儿,寒暄了几句,亚历山大和摸雷离开。

    路上,摸雷问道:“就这样放弃了,我们不再争取一下?”

    “怎么争取?他是不受限制的自由球员,我们没有任何办法,还不如好聚好散。”

    亚历山大说。

    “都怪我当初没有签长约,恐怕那个时候他就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拿火箭做跳板,真是个狡猾的家伙。”

    摸雷很后悔当初没有看穿张志远的用心。

    “注意你的言辞,他现在还是火箭的功臣。再说了,其他队想做这个跳板都没这个机会呢,我们也不亏。”

    亚历山大说。

    只花了几十万,让球队多了一个总冠军,他实在是没有资格不满足。

    其他球队老板,都不知道已经嫉妒成什么样了。

    送走了亚历山大,张志远也没有急着去见其他球队的经理。

    他现在就是女神,那些球队经理就是舔狗,多晾几天也无妨。

    不多晾几天,他也分不出谁更有诚意。

    他现在要先拍一个短片,准确来说是给老爸拍一个广告。

    他家是卖餐具的,小到锅碗瓢盆,大到厨房套件,都是他们的经营范围。

    这种小生意本来不需要明星代言,但这是自家生意,张志远自然不能不管。

    正好,他记忆中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短片,可以适当的加工一下,改成勺子的广告。

    那部短片原名《勺子杀人狂》,讲的是一个用勺子当武器的杀手,通过勺子敲打,孜孜不倦的追杀了一个肥仔12年,最终将其活活敲死的故事。

    这种设定本身就充满了滑稽感,荒诞感,偏偏这短片还能拍的一点都不违和,不别扭,甚至能够自圆其说。

    这就让故事变的非常的有趣,好笑。

    如果只是单纯的搞笑,这部短片可能也就不会那么出名。

    事实上,这部短片是披着喜剧外衣的悲剧故事,有着深刻的隐喻。

    那个勺子杀手代表着生活中的各种烦心事,那些烦心事不致命,却能让人痛苦。而且,这种烦心事在生活中连绵不绝,无法躲避,永不停歇。

    最终,我们都会被这些烦心事折磨的不成人样,甚至被‘杀死’。

    原剧是单纯的短片,但张志远却可以将其改成广告,又不影响剧情内容。

    他只需要在最后一幕稍稍修改就行,前面的内容一点都不需要改变。

    最后一幕是勺子杀手在敲打了12年之后,胖子躺在地上奄奄一息,而杀人狂手里的那把勺子终于断了,然后杀手拉开衣服拉链,露出了衣服里那几十把崭新的勺子。

    胖子看到那些勺子时,那绝望无助的可怜眼神,可把张志远给笑坏了。

    这次他准备修改一下,胖子在看到那么多的勺子后多问一句‘你为什么要一直用勺子敲我’。

    然后勺子杀人狂开口说道:“我只是想告诉你,我们xx牌的勺子质量很好,你有没有兴趣买一把。”

    然后,胖子像对穿肠一样吐血三升。

    这种改动多了一种无厘头的感觉,少了一些严谨性。

    不过,多出来的喜剧效果可以弥补这一点,只要观众笑了,这部短片就不算失败。

    斯迈尔很快就联系好了摄影师,然后拍完了室内的部分,街上的部分。

    接下来就是一些外景,不过也用不了多少时间,毕竟这只是一部十分钟的短片,也不需要制作的像电影一样精良。

    出发去拍外景之前,张志远还要先去参加球队的夺冠游行。

    经过两天的准备,夺冠游行的日子已经定下,就在6月25号。

    次日,张志远和球队集合。

    他们要从火箭俱乐部开始出发,穿过休斯顿这座城市,然后在一间大学里庆祝。

    他还要表演一个节目,以及和球迷互动,回答些问题。

    张志远等人站在大巴车顶上,街道两旁站满了球迷。

    看到张志远等人出现,球迷直接陷入了疯狂,高呼着他们的名字和绰号。

    这让张志远有些担心,生怕某个激动的球迷会掏出机枪随机杀几个人来庆祝。

    这里可是德克萨斯州呀。

    如果发生了这种事,张志远也不会感到意外。

    张志远和球迷挥手致意,球迷更加激动了。

    大巴前进了一会儿,张志远还看到了几个球迷拉着巨大的横幅,上面写着让他留下的话。

    在媒体的分析下,不少火箭球迷也猜到了张志远要离开。

    “看到没张,这是球迷的心声。”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