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荀彧忙不迭欠身拱手,苦口婆心道:“主公,此事万万不可随意施行,若是天下藏书全都集中在藏书阁,而且可以随意借阅,只怕反而会得罪了世家豪族。” “毕竟......” 荀彧一针见血道:“您一旦这样做了,各大世家豪族中的藏书,怕是就不值钱了,这等于是变相地夺取了他们的财富。” 程昱闻言,立刻跟着拱手附和道:“没错,文若所言甚是,各大世家豪族皆有本族家学,累世相传,数十百年不坠。” “比如汝南袁氏,家族世传孟氏《易》,而弘农杨氏,则是世传欧阳《尚书》,还有沛国的桓氏,同样世传欧阳《尚书》。” “主公可以修建藏书阁,但对外借阅,怕是有些不太妥当,如此一来,相当于把各大世家的传承全部公开,他们岂能答应?” 这些事情,刘铄自然是清楚的,不过在他看来,各大世族的家学传承,现在不过是个荣誉噱头而已,早已经是名存实亡。 比如,袁氏家族习孟氏《易》,始自袁安祖父袁良,时在西汉后期,袁安年少时,传承祖父袁良的家学。 自此以后,袁安之子袁京,袁京之子袁彭,袁彭之弟袁汤,均传孟氏《易》之家学,以此而名誉天下。 可是,自从袁汤以后,比如袁汤之子袁成、袁逢、袁隗,及袁成之子袁绍,袁逢之子袁术等,均不再传家学。 大汉朝的家学传承兴盛于西汉,而在东汉,尤其是在礼乐崩坏的东汉末,家学的传承已经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的。 不过...... 话虽如此,但刘铄依旧明白,程昱、荀彧既然能提到这一点,证明即便是已经名存实亡的家学传承,至少在名义上,它是存在的。 这就相当于是汉室朝廷,虽然已经分崩离析,但至少在名义上,他们依旧是汉臣,子民依旧是汉民,只要名义上存在,就不能去破坏。 刘铄的想法固然是极好的,但要动汉末各大世族的禁脔,单凭现在的他,还没那个能力,毕竟他的力量太小,不足以跟世界抗衡。 “言之有理。” 刘铄缓缓点了点头,长出口气:“既如此,藏书阁便暂且不修建了,但据说郑老的府上,藏书过万,将其变成纸版书送给他,想来没有丝毫问题。” 毕竟,这是郑玄自己的书,刘铄只是把竹简书全部给他升级成为纸版书,绝对不会动任何人的蛋糕,甚至还会引起别的世家豪族羡慕。 荀彧顿时愣怔:“主公若是如此,这份礼物着实有些太贵重了,您或许还不知道,当今世上的纸版书,全都是有价无市的。” “没错。” 程昱极其肯定地点点头:“一套纸版书在某印象中,曾经在濮阳城出现过,据说有人开出一百枚马蹄金的价格,却依旧没能买走。” “对于真正的读书人而言,它不是商品,甚至不是物品,而是圣贤之言,是值得珍藏,可以传世的珍宝。” “任何一个家族,若是能拿出一本纸版书,都足以称之为书香门第,跨入士族之序列,郑老即便是泰山北斗,只怕府中也拿不出三本纸版书。” 言外之意...... 主公,你明白一万本纸版书,是多么大的一份礼吗? 第(2/3)页